中共中央政治局2019年10月24日下午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我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一、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是如何创造信任的?我们以“1”、“2”、“3”来总结区块链的特点:
“1”句话概括区块链: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
“2”大核心性质:分布式、不可篡改;
“3”个关键机制:密码学原理、数据存储结构、共识机制。
“分布式”与“不可篡改”的性质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这是区块链能够创造信任的基础。
区块链如何为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赋能”?可以总结为四点:范围广、跨主体、提效率、降成本。
范围广:区块链技术能够广泛服务于金融和实体经济领域。几乎所有行业都涉及交易,都需要诚信可靠的交易环境作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支撑。区块链通过数学原理而非第三方中介来创造信任,可以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
跨主体:与流行的观点认为区块链将冲击现有的商业逻辑和环境不同,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目前更适合落地于价值链长、沟通环节复杂、节点间存在博弈行为的场景,是对传统信息技术的升级、对现有商业环境的优化而非颠覆。传统信息技术(如OA、ERP)提升了企业内部的协作效率,区块链技术则将协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跨主体,通过保持各主体间账本的安全、透明与一致,从而切实降低各参与方的信息不对称。
提效率、降成本:区块链能够融合实物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简化验证、对账、审批、清算等交易流程,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部分场景中,区块链也能帮助实现数据确权、促进信息共享。
大宗商品交易现存两类主要的信任障碍:
1、交易环节不够透明
一方面由于商业保密需要,贸易链上的环节并不透明。银行只能看到贸易的上家和下家,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段,并不能看到全貌,如果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将同一批货物用不同的公司之间签订合同,去不同的银行进行贸易融资,而银行之间也没有互通的验证网络,只要物流或仓储信息真实,银行往往不能识别其中的隐藏风险。
2、仓储物流环节信息不够准确
基于国际惯例,物流和仓储环节信息不足,难以准确认定贸易真实性。船运贸易周期偏长,通常用于融资的单据——提单复印件易于伪造,也往往没有背书信息,为欺诈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仓储公司如果因为利益驱动和贸易公司合谋出具正本仓单,在银行见证下完成背书流程,也可能在半天之后即销毁,令银行防不胜防。
大宗商品贸易行业的“去伪存真”之痛,虚假贸易、内幕交易、商业欺诈、设立平台对赌、提单仓单重复质押、篡改数据等等不规范的交易行为,本来难以化解,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这些沉疴顽疾可以被去除。
首先,登记在区块链上的所有信息对全网成员实时公开,包括各级监管机构,从根本上解决交易数据不透明的问题。
第二,由于区块链的数据透明性,只要是登记在区块链上的仓单,其是否己经有抵押,对所有成员都是一目了然,并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代码(即智能合约)的形式将抵押的仓单冻结于区块链系统中,而不再具备流通的条件。对于货不对单的问题,由于仓单集中登记于区块链上,仓储货物的数量和种类须实时与区块链上的汇总信息相符,监管者可以随时对仓库做突击检查,而无需事先从交易所或第三方登记机构汇总仓单信息区块链技术有助于现实对交易的实时监管,极大地提高监管效率效率,提升监管灵活度。
第三,区块链是一个自治系统,可以不断完善贸易中的各环节和流程,并保持其真实有效,为第三方监管机构提供了便利。
第四,利用区块链可以建立程序化的智能合约,将传统合约的条款通过编程语言事先植入其中,便可以通过条件触发自动执行,执行过程人为不能干扰。在贸易流程当中,一旦合同签署等条件齐备,银行自动发出信用证信息,待到价格信息触发,则自动进行银行议付和承兑,到了付款日则自动扣款和划转款项,杜绝了恶意违约和中断合同执行。这样一来,合同执行必将简洁和高效,减少了时间成本和潜在风险。
第五、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登记结算体系,这适用于交易所清算结算体系。由于区块链的高度安全特性和数据永久保存特性,它非常适合用来做登记确权;如果交易也在区块链上发生,那么交易和清算就是同步完成,实现实时清算,由此彻底消除了由于延时清算造成的交易对手方风险。实时清算的特点,也是当今国内外交易所尝试区块链交易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目前技术水平和业务形态来看,市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宗商品交易所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极佳场景。
在区块链的优势上,商品交易所本身确实存在大量多方参与者进场交易的情况,而且目前已基本实现全线上流程。由于商品交易本身单笔大额的特征,其每笔交易背后的信用成本都居高不下,在进入交收期牵涉到货物的出入库时更为明显,仓单和货物的匹配问题至今没有完美解决方案,仍依赖于仓储物流企业的信用担保。引入区块链,可补上现货交易所这关键的一环。这也为交易所将其上交易凭证(仓单)进行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依赖于交易和数据构建的新型征信体系得以实现。
而在区块链的局限性上,商品交易所的业务形态决定其并不受影响。如交易频次瓶颈,因为商品交易所只针对产业客户,则交易频次本身属于中低频,远未达到区块链响应极限;商业合理性问题,在单笔交易信用成本巨大的背景下完全可覆盖区块链技术成本;线上线下互联问题,同样由于单笔交收体量足够大,有足够空间应用物联网技术对其进行全覆盖。
对商品交易所而言,交易登记只是其诸多职能中的一环,其作为市场组织者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易凭证进行背书,市场内自然形成的交易依托于该技术实现了防伪防篡改。交易所的中心职能得到体现,而区块链技术也得以充分施展,两者形成天然互补。
案例:上海煤炭交易所
上海煤炭交易所的‘煤贸金链平台’将区块链技术的先进性应用到了煤炭产业的具体的交易场景当中,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变革。
从煤贸金链平台的架构框架来看,主要由区块链底层、中层业务层和上层应用层组成。
应用层:在应用层,煤贸金链平台由web及app组成,并使用web及移动端开发栈;分别支撑了上海煤炭交易所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平台、以及区块链资产管理平台。
业务层:该平台分别设有合同接口、订单接口、交割信息(附件单证)接口、检验接口、结算单接口、在线确权接口、支付信息接口、汇款信息接口、融资信息接口,且通过SDK(Fabric SDK)与区块链进行交互,为应用层提供接口处理业务请求。
区块链底层:其区块链底层设有大型贸易用户、港口及交易中心、金融机构和监测机构,通过CA管理成员证书,维护分布式账本及状态数据库和智能合约的生命周期管理。
从技术应用方面来看,该平台集合了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可对资产及其交易整个闭环溯源、层层验真、存证、组装区块形成区块链。通过区块链相关技术穿透底层资产,使资产包真实可靠,公开透明(隐私机制),不可篡改,从而帮助企业提高风控水平,满足更为复杂的融资需求。
其中,煤贸金链平台的智能合约部分采用了超级账本中的Fabric框架支持,完成煤炭交易在区块链账本上的记录,而当中区块链的部署则是使用了超级账本的工具Cello,通过工具Explorer完成数据展现则。(超级账本(Hyperledger),是由 IBM 带头发起的一个联盟链项目,于 2015 年底移交给 Linux 基金会,成为旨在推动区块链跨行业应用的开源项目)。
而在供应链治理部分,煤贸金链平台通过发展多个供应链内具有强大信用背书的核心企业作为区块节点,线上数据同步上链,线下商务协同一体化运作。
在进行煤贸金链平台的基础构架建设的同时,为了更进一步赋能行业,上海煤炭交易所同步着手建立了联盟体系。通过产业联盟形式,理清煤炭供应链的复杂结构,对关键性的业务过程节点,由高话语权的联盟成员进行状态说明与信息登记,进而实现对整个贸易过程的有效管控,从而帮助行业提高风控水平,满足更为复杂的行业融资需求。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煤贸金链通过联合产业内关键节点企业,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信息互通、利益共享机制;同时创建了区块链标准工作小组,针对行业特性建立相关区块链标准体系。使得产业各方,能够用最小的投入,最低的风险,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业务过程中,让本质工作产生额外价值——保障金融机构在复杂多变的煤炭贸易中快速验证业务真实性,控制风险。(目前中国煤炭贸易区块链标准与检测工作小组主要由上海煤炭交易所、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工信部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同发起,由国内多个知名交易市场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
“煤贸金链”区块链平台,是一个集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技术,对资产及其交易整个闭环溯源、层层验真、存证、组装区块最终形成区块链的产业联盟。目前,该平台已于2018年12月初上线运营并完成首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炭大宗商品全交易现货流程。自2018年12月初至2019年4月底止,共累计区块增加量420个、完成交易量95.4710(万吨)、累计交易金额46243.7753(万元),以平均1.2倍每月的速度扩大交易规模,预计至2019年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易与融资将达100亿元,业务规模超过4500万吨。
三、区块链与保险业融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正在进行的区块链应用场景探索中,有20%以上涉及保险。目前区块链在国内外保险行业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使用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分散于多点的情况下,当某一条件触发时按照既定规则完成保险的契约,如航延险、失业保险等;
第二类是再保险和共同保险领域,在再保及共保业务的交易撮合及结算时,区块链用来增强交易及结算的效率和透明度;
第三类是用于追踪商品的生产/生长过程,利用区块链的可溯源的特性用于追踪农产品养殖过程或是贵重物品的生产和流转。
此外,区块链在互助保险、航运保险以及积分管理等方面也已然投入应用实践或者应用探索。
案例:上海保险交易所
2017年3月28日,上海保交所联合9家保险机构构建了一个小型联盟链,成功通过区块链数据交易技术验证,从功能、性能、安全、运维四个维度验证了区块链在保险征信方面运用的可行性。
“保交链”是由上海保交所于2017年9月1日正式推出的一个区块链保险业务平台,可以支撑金融清算结算、反诈骗、保险交易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该平台由上海保险交易所主导,向联盟内部成员集体开放。平台的建立可以帮助打通由内向外的保险行业,打通保险业上下游,使得交易数据可以得到共享,保险业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目前,“保交链”可实现每秒5万笔的数据验证。
当前补充养老金业务存在受托人、账务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委托人多方沟通成本较高,时效不高,且各方之间容易产生摩擦纠纷的问题。使用区块链解决方案,分布式账本可以使得各业务参与方共享指令信息和状态,提升沟通效率,提高业务时效。不可篡改性可提高各方交易指令的可信任度,减少摩擦纠纷。
四、区块链与证券业融合
证券行业应用区块链仍在探索,多家券商对区块链的探索早已展开,甚至有一些已经落地的场景应用。如长城证券目前已在理财产品等业务的存证管理上应用相关技术。国泰君安、华泰证券资管、广发证券、东方证券也开始在ABS(资产证券化)领域尝试实践区块链技术;国泰君安证券基于金链盟开源区块链平台FISCO BCOS,与深证通、太平洋保险、微众银行共同构建通用存证服务。中信建投证券国际子公司和北京总部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研报共享。另外一家较早探索区块链领域的券商是第一创业,在目前的区块链概念股当中,第一创业是唯一一只券商股,其目前在债券市场报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尚未正式应用到公司具体业务中。
总的来说,目前证券行业在区块链方面大多只是尝试研发,尚处于技术跟踪和探索阶段,业务场景落地也较少涉及证券核心业务。
案例:海通证券
海通以电子存证应用作为区块链试点应用。传统的电子存证业务模式有着诸多不足:全流程的电子化程度较低,需要线上和线下进行协同工作;存证取证各环节的技术安全及公信力存疑;法律服务过程低效,取证过程复杂;中心化存储的数据容易丢失或被篡改等。区块链具有数字资产唯一性与链上数据不可篡改性,能够真实反映客观事实,有利于电子数据的管理与追溯。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将用户数据的哈希值(Hash) 存储在由多家机构所组成的司法联盟链当中,改变了以往数据易丢失、篡改后无法证明的状况,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完整性。多方数据同步以及基于时序排列的链式数据可以也可在高效、安全的情况下降低取证成本、提升确权效率。互联网法院对区块链存证作为判例依据的认可,也推动了区块链存证技术的发展。
海通内部部署联盟链对接业务系统,调用上链接口实现数据上链;链上节点加入司法联盟链(对接司法鉴定中心、公证处、互联网法院),为链上数据提供司法增信,并提供出证等司法诉讼服务。内部的联盟链基于区块链平台搭建,支持更多业务拓展,可同时支持内部业务应用和外部合作机构接入;全流程记录上链,从“自证”到“他证”,从“单点”证据到“链式”证据,利用区块链可追溯、不可篡改特性,增强数据共享平台法律效力,满足监管审计需求。
五、区块链与地方股权交易场所融合
2020年7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原则同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5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区块链建设工作的函》,原则同意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深圳等区域性股权市场参与区块链建设试点工作。
同年8月底,江苏股权交易中心的区块链业务平台成功与证监会监管区块链实现连通,成为证监会批准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建设试点工作后,首家实现与中国证监会监管链业务连通的试点单位。
江苏股交作为试点工作的牵头单位,联合南京数研院迅速成立了试点项目工作组,配备业务骨干、技术专家和研发人员,统筹推进试点项目相关工作。江苏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与证监会监管区块链的贯通,验证了从挂牌业务申请到中心审核通过并报送证监会监管区块链的跨链连通全流程。
六、区块链与金融资产交易所融合
2018年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联合恒生电子,实现了国内首例金交所区块链业务场景的落地。这款产品的研发成功,标志着供应链金融已经进入了技术引领的金融科技时代,提供了由点到段,再到整个供应链链条的金融解决方案。
2019年11月金交场所联盟链的上线,不仅开创了金融同业合作的全新范式,也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体系非常成功的规模化应用。金交场所联盟链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助力金交所突破债权市场融资主体和投资主体现存的壁垒和其他技术难题,找到与资本市场主体业务结合的契合点和新渠道,推动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金交场所联盟链由瀚德科技旗下厦门国金担任平台运营方,在首批5个节点金交所上线之后,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深圳前海融资租赁金融交易中心、深圳招银前海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浙江南湖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江苏开金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南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亚联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吉林东北亚创新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金交所也将陆续上链。
未来,金交场所联盟链将继续迭代升级,从1.0阶段升级到资产协同销售、C端流量服务的2.0阶段,以及最终覆盖全国交易所节点的具备信息金融工具深化功能甚至对接监管汇报的3.0阶段,深刻践行债三板,引领金融创新。
全国金融资产交易场所联盟链(http://exfinchain.abscloud.com/)是依托厦门市资产证券化协会和全国金融资产交易场所联盟,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以数据共享和信任协作为导向,以场景客户的信用链接为依托,以金融产品和服务运营为手段,赋能金交所业务,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的协作共享、共建平台。
链上的节点金交所,不仅可以享受联盟链上的资产生产、资产评级和存续期管理等资产服务,以及风控能力输出、附能工具输出、成熟系统输出等技术服务,还能在资金资产撮合匹配、区域客户导流以及同业互助等方面实现协同合作。
七、区块链本身面临的问题
顶层设计及监管方面,2019年我国区块链政策数量全球遥遥领先,但针对区块链发展中存在的技术异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行业资源配置割裂、投融资扶持政策力度弱、监管滞后等问题,产业发展还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相关的政策文件。另外产业发展路线及时间表、产业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明晰。关键技术、人才方面,我国区块链科研机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应用、平台建设和标准制定领域,缺乏底层核心技术的研究和理论创新。
国内项目主要是对开源区块链架构进行创新、修改、完善等方式进行,大部分项目缺乏底层架构的自主产权。核心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跨领域的业务、技术复合型人才。应用场景方面,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程度也远低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内的IT巨头企业、金融机构虽然纷纷布局区块链,但投入资源有限且主要应用于非核心业务领域。评测认证方面,我国区块链评测认证体系尚未形成,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缺乏统一的技术测试标准、环境及工具。现阶段区块链产品测试工作仅在局部开展,测评工作仍待全面铺开。
从技术角度来说,区块链自身也存在“不可能三角”、缺乏大规模事务抗压能力、扩展性较差、共识架构的安全问题等。
八、结论
区块链市场由原先的鼓吹和泡沫,现已逐渐归于理性和沉淀。我们认为应积极理解和响应国家建设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的号召,结合各类交易场所发展大趋势及自身发展小趋势,综合评估建设区块链的优势和风险,平衡金融科技的创新和稳定,不盲目跟从,而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