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微信
​​研究院公众号
王在伟:山东省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发展格局分析
来源: | 作者:原创 | 发布时间: 2021-11-21 | 452 次浏览 | 分享到:

山东省交易场所的关停并转工作在山东省金融局的领导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在这期间,山东省11家获批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中有3家未达到监管的要求,已经主动或被监管部门要求退出了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序列。

 

保留的8家大宗商品交易场所:

1、山东齐鲁农产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2、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3、东亚畜牧现货产品交易所有限公司

4、国商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5、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6、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原名: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7、临沂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8、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3家转型交易场所:

 

1、山东休斯顿石油装备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2、山东广丰橡胶轮胎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3、东营富赛能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原名:东营新华福岛能源交易中心)

 

山东省除了上述8家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之外,青岛作为计划单列市也有自己的交易场所发展规划,不久前青岛市发布了《关于对部分交易场所恢复提供正常金融服务的函》,其中提到重点支持发展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有5家:

 

1、青岛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2、青岛环亚太商品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3、青岛西海岸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4、青岛两岸水产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5、青岛东方太阳国际肥料现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中创场外商品市场管理研究院通过近两年在山东省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走访和调研认为:山东省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已经发展为省内两大国企巨头构建的“交易所集团”+N的格局。

 

水发集团


水发集团前身是山东省水利厅下属平台公司,2009年由山东省政府批准组建。2017年划归山东省国资委统一监管,是省属一级国有独资企业。成立十年来,水发集团依托政府资源,发挥国企优势,运用市场手段,坚持自主创业、自我发展,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壮大,资产年均增长57%,营收年均增长90%,利润年均增长211%,税收年均增长64%,由一穷二白的传统水务公司成长为资产规模超千亿的大型综合水务集团。

 

2018年1月23日,水发集团旗下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经山东省金融局批准,依托菏泽周边丰富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展“介于现货和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目前全国前十大大蒜贸易企业均已入驻平台参与交易。平台发展对现货市场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对农户生产,企业采购有切实的指导作用。交易平台逐渐成为全国的大蒜交易中心、定价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商贸流通中心,为服务市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11月,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和鲁清所、鲁证经贸合作,积极探索大蒜“价格保障”试点业务,并在成武县张楼镇陈小庙行政村选定33户困难群众,免费提供2020年8月份大蒜最低收购价格保护,保障了农民的种植收益,实现了精准扶贫。 


2020年8月,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为期7天的大蒜集中交收,总量已约达1.5万吨,相当于装满5列火车,这是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三农”,加速农业商品贸易新旧动能转换中交出的完美答卷。近年来,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依托菏泽周边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充分发挥大宗商品期现结合、线上线下相贯通的优势,不断“解锁”线上交易模式,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021年,牡丹国际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治疆方略,3月29日棉籽上线交易,上线当天便开户37家,棉籽成交量9806吨。


近期,水发能源集团已摘牌山东省内唯一一家具有开展“介于现货和期货之间”大宗商品交易的油气类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据了解,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26日,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


山东港口集团


山东省港口集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属国有骨干企业,于2019年8月6日在青岛挂牌成立。目前,山东港口拥有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四大港口集团,经营金控、港湾建设、产城融合、物流、航运、邮轮文旅、装备制造、贸易、科技、海外发展、职教等十一个业务板块。


2021年10月22日,2021青岛·陆海联动高峰论坛举行,论坛上山东港口与济南、青岛、日照、潍坊、威海、滨州、淄博7市政府签署共建大宗商品交易“1+N”布局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定价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


2021年6月7日,该布局的首个重要项目——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已在青岛成功落地。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港口集团主办,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揭牌活动在青岛市市北区中联自由港湾成功举办。今年2月,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正式列入山东省“十四五”十二大重点支撑项目,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更是在来青岛调研之际给予了充分肯定。依托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服务中国北方的国际油气中心应运而生。根据项目总体建设方案,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将按照“先成品油后原油、先油气后大宗商品、先国内后国际”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我省石化产业优势,联合国内国际重要的能源企业、金融机构,打造专业化的能源贸易和服务平台。在业务功能领域,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将在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引领下,聚焦推动交易和电子仓单应用两项工作:通过交易,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油气交易定价中心;通过电子仓单服务,打造数字仓单的应用和金融化中心,这将为青岛口岸向金融贸易转型奠定基础。

 

2021年8月19日,山东省港口集团与德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大宗商品交易“1+N”布局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德州市优势地理位置及天然气资源禀赋,依托山东省港口集团下属单位山东大商中心的持牌优势和资源配置作用,推进全省大宗商品交易“1+N”战略布局建设,共建天然气等大宗商品品种产业运营中心,培育壮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平台经济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2021年6月9日上午,由山东能源集团、山东港口集团、青岛自贸片区管委联合发起成立的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揭牌成立,该平台将发挥青岛自贸片区“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叠加优势,进一步聚合省属骨干企业优势资源,依托青岛港作为东北亚重要大宗商品流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面向东北亚,构建多层次、多品类、多模式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更好分享供应链优化增值收益,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推动大宗商品贸易集聚高效发展,为自贸试验区提供制度创新范例。交易平台成立后能够提供原油、棉花、橡胶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有效填补国家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长期缺乏的综合性现货交易平台的空白,到2025年,平台线上交易额预计将突破1万亿元。 


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成立于2014年5月,已获批铁矿石、钢材、原油、煤炭、大豆等10余类交易品种,形成了黑色冶金、能源化工、粮油、援疆农副产品四大板块,在全国首创“调期交易”模式、搭建电子仓单金融服务平台,已形成较强影响力。截至2020年11月底,交易中心年交易额已突破4000亿元,综合交收率9%,自成立以来已累计为企业提供各类融资服务过百亿元。随着控股股东山东港口集团的成立,日照大宗也不甘于抬头“日照”两字,2021年4月13日经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批准,公司名称由“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近期刚刚以51%的股权控股了青岛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11月18日,由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山东港口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青岛市青岛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青岛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运营启动”仪式在青岛市西海岸青岛自贸会客厅举行。

 

综合上述山东省两大国企巨头水发集团和山东港口集团在省内的交易场所布局的情况,省内其他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特别是山东省金融局批复的平台)要利用好可以开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业务的优势,在交易模式以及服务模式的创新和专业人才团队的搭建上发力,多出去走一走,看看成功的交易场所都是怎么做的,千万不要闭门造车。

 

2020年6月16日,由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菏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山东省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发展与风险管理研讨会”在菏泽顺利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深入研究全省具有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发展情况及问题,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防范市场风险,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地方要素禀赋优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全省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创场外商品市场管理研究院秘书长王在伟作为行业专家代表在会上发言,并对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下是观点内容: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要在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平台更快更好发展。创新并不是创造一个交易模式,而是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集成化供应链服务体系。过去几年,国内有部分交易场所交易模式的创新是被动式的,伴随着监管政策的要求,这种被动创新更多的是为了规避监管,不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产业客户;那么什么样的交易模式是好的?我个人认为,只要能为产业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实体产业的模式就是好模式。

 

交易场所靠买一套软件、用一个复制的交易模式去运营是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的,集成化的交易、结算和金融服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种组合的设计要考虑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和不同交易品种的特性,比如国内一些成功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开展的“点价基差+产能预售”,“集货+单向竞价”等等组合,每个平台要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和客户特点去设计服务产品,以更好的把自身的平台优势发挥出来,服务地方实体产业的发展。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核心功能之一是交易功能,但是如果平台以交易为切入点会面临很大的难度,因为产业客户需求比较多,平台要解决产业客户为什么要到线上来交易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要给他们提供交易的动力。

 

具体来说,地方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应分别从供应链金融、场外市场和全平台一体化风控体系等三大方面的加强业务建设,通过多元化的产品线和各类金融工具组合,为企业提供跨板块的综合业务解决方案。

 

第一,供应链金融服务。交易场所要利用平台优势,协同银行、基金、保险和风险管理子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以及相关实体企业,为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搭建线上平台,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连接和汇聚,提高各个经营主体的资产流动性,最终建成一个面向大宗商品领域的智能化产业供应链生态体系。


第二,场外市场业务。交易场所在设计各类场外衍生品工具的同时,应开发专门针对风险管理的电子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开放性的沟通渠道。从需求发布、响应、协商到交易达成均可通过线上完成。一方面解决企业匹配金融机构耗时耗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便于金融机构针对企业需求反复协商以达成定制化服务,解决了场内标准化合约不适用于精准化风险管理的问题。交易场所应当将引入专业的持牌金融机构及产业链上的大型企业,针对服务平台上发布的企业需求,通过一对一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更高效、精准地满足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


第三,智能风控管理体系。风控体系将可对于前市业务从开市准备、协议达成、价格管理、结果反馈、银行业务、市场结算等环节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预警,提升系统化、自动化的风险监控与预警能力。同时,针对信用风险,交易场所还要设计健全的履约保证体系和异常处理机制,做到发现潜在风险不蔓延、发生实际风险不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