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微信
​​研究院公众号
王在伟:随着CME和LME等国际交易所的衰落,商品定价权会东移吗?
来源: | 作者:原创 | 发布时间: 2022-01-28 | 270 次浏览 | 分享到:

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经济数据,在2021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强势增长,增速达到8.1%之多,这个数字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可谓一骑绝尘。中国的GDP总量,因此也达到了17.7万亿美元,接近18万亿美元大关,比整个欧盟还高。而美国的GDP总量,在2021年为22.9万亿,这使得中国和美国的GDP总量差距首次缩小到6万亿美元以内,中国的经济总量也超过了美国的80%,这是历史上首次有国家走到这个程度,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不会太久了。



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年,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就将变成中国。根据部分专家预测,中国经济有可能会在2028年甚至更早的时间里,实现对美国的超越,届时中国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具体的经济数据来看,2021年中美之间的GDP总量差距缩小了近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也许最快在未来的5年内就会完成中美经济总量第一的交换。



商品定价权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大宗商品对中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商品作为生产要素,其价格影响生产成本和制造业竞争力。此外,大宗商品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效果有重要影响,很多沿线国家都是新兴经济体,其中不少国家的出口和宏观经济常常严重依赖有限的几个大宗商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虽然是量的制造者,但却是价格的接受者。要推动中国大宗商品的市场,一定要获得中国应有的定价地位,发挥相应的影响。



大宗商品贸易和普通商品贸易有很大不同,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不是给钱的甲方,而是掌握定价权的那一方。例如:当今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已达到70%,是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但这个全球最大买家,并没有享受到甲方应有的话语权。为什么呢?因为全球的原油价格基本是美国的WTI原油和英国的布伦特原油两雄称霸,这两大交易所统治了全球的原油定价权。全球85%的原油贸易都会参照这两个交易所的价格作为基准价,足见金融运作能力对大宗商品贸易的定价权有多么重要。



相比国际成熟的大宗商品市场格局,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虽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场内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场外市场)等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但由于现货市场品种繁多、区域条块分割严重,场内与场外市场较为割裂等原因,绝大多数大宗商品仍缺少定价话语权。中国要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就必须拥有全球大宗商品贸易的定价权,在这个过程中把我国的商品交易所做大做强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场内交易量不是取得定价权的决定因素,场外平台才是关键点。


中国的商品期货交易所是“世界一流”的。2020年,大连、上海和郑州三所交易所的交易笔数之和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6倍,但很多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我们还是掌握不了。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定价权指的是一个交易平台的价格得到了市场参与者的广泛认可,这个价格主导权不能简单地由交易手数、交易量或交易金额等技术指标来判定,因为大量的商品现货贸易不会通过期货市场交易,只是参考了某个交易所的价格。


接下来我们通过CME和LME的发展来讲一下二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把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目前二者又面临什么问题。(重点分析LME)


现代期货行业的起源可追溯到1848年由83个谷物商人成立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最初,大多数期货合约是农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土豆,洋葱,鸡蛋,奶酪,肉鸡和冷冻猪腩。在120多年后,期货交易所通过金融创新将衍生品推向全球资本市场的中心舞台。七八十年代的期货行业创新如井喷般爆发。



进入21世纪。期货行业的变革主要集中在交易所组织结构上。芝商所率先完成从非营利会员组织向私营企业转化的股份化改革。CME于2002年12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第一家期货交易所上市公司。期货行业整合接踵而至。CME于2007年收购了CBOT,2008年收购了NYMEX,并于2012年收购了KCBT。洲际交易所(ICE)收购了IPE,泛欧交易所,NYBOT和NYSE,而CBOE则收购了BAT。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被香港交易及结算所(HKEX)收购。


CME的交易池交易(Open Outcry Trading Pit),翻译成中文就是公开喊价。期货交易是一种拍卖模式,遵循“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原则。交易员竞价买入商品期货时,价高者得。出价最高,时间最早的订单是市场最优价格。交易员竞价卖出时,价低者得。要价最低,时间最早的订单是市场最优价格。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电子交易系统开始取代公开喊价交易池成为期货交易的主导场所。



芝商所集团(CME Group)近日公布了2021年交易量和持仓量数据。持仓量代表长期投资和风险对冲的真实需求,其趋势更不容乐观。2021年各月末持仓量平均值为1.018亿个合约,同比2020年的1.061亿下降了4.1%,相比2019年1.310亿大幅下跌22.3%。在华尔街股市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全球最大的交易所控股集团业务增长缓慢,凸显了传统期货交易所当今面临的严峻挑战。


虽然交易所一直在不断创新,芝商所每年都会推出数十个新合约,但很少能取得社会和经济意义上的成功。当下支撑交易所交易量和手续费收入的都是几十年前推出的老品种。在170多年的期货历史中,金融创新主要在1970-90年代集中爆发。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是美国和中国地区市场以外的主要定价基准,占全球有色金属交易所交易量中的80%左右。每天大量的国际金属贸易合同采用LME当天的3个月远期合约价格,这已成为国际金属贸易的惯例,体现在成千上万的贸易合约以及背后一整套的产业运行机制和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



LME的三种交易方式:


1、圈内市场(The Ring)


圈内市场交易的合约主要为现货、3月合约和调期。一般客户和会员均不能直接参与圈内交易,只有9个1级会员有权参与。交易方式为交易员面对面公开喊价。交易时间为伦敦当地时间的11: 40-17:00。


圈内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其产生多个重要价格,包括LME官方价格和收盘价。首先,官方价格是全球有色金属贸易的基准价格。其中,现货价格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现货贸易合约的定价大多根据该价格一段时间内平均值得出,该价格也是广大现货交易者需要对冲的价格。其次,收盘价是LME清算平台和会员计算保证金时使用的价格。该价格在整个圈内交易结束后产生。


2、电子盘 (LMEselect)


电子盘市场是圈内市场的延续,也是场内市场。该市场交易的合约类型为直接合约(Outright Contracts)、调期合约(Carries)以及场内期权(Options)等。一般客户不能直接参与电子盘交易,只能通过特定等级(1-4级)的会员接入。电子盘的交易时间是伦敦时间的01:00-19:00。电子盘的交易量大约为圈内交易的3-4倍,尤其是流动性最好的3月合约(直接合约),其交易量约占该合约总交易量的四分之三,远超圈内市场。此外,由于月度合约深受金融类交易者的欢迎,其直接合约和相关调期合约的交易呈快速上升势头。从交易量来看,月度合约总的交易量已超过3月合约。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电子盘市场的一大主要功能是客户将持仓调整至月度合约。


3、LME的办公室间 (Inter-office) 市场


办公室间市场又称为电话交易市场,其有别于圈内和电子盘市场,属于场外市场。该市场交易的合约为场内合约(含直接合约和调期合约)、互换、场外期权等。交易方式为会员与会员、会员与客户两两之间通过电话交易。交易时间为全天候24小时。LME的场外交易规模较大,贡献了LME总体交易量的60-70%。


圈内市场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价格发现,电子盘的重要功能为调整持仓,办公室间市场贡献了主要的交易量。这一方面说明LME的市场层次非常丰富且比较完善,各个市场之间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可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标准合约的定价、交易和持仓较为分散。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得不到满足,造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而这些冲突在现有的市场结构框架下难以解决,因此LME迫切需要借助改革来协调各方利益。针对由市场结构导致的相关问题,LME拟通过调整电子盘流动性结构、改变结算方式、增加会员、调降手续费等措施,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市场新的发展。


虽然2021年多数工业金属都出现了极端大涨行情,但作为全球金属定价基准的LME,其合约交易量却下滑至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日均期货合约交易额大约为640亿美元。其中交易所与最大的一些经纪商就是否关闭喊价大厅的争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LME原本打算永久关闭“交易圈”即喊价交易大厅,并转向全面电子化和电话交易,后来做出妥协,但此举大幅降低了其重要性。只有一项基准价格是由交易大厅的交易员确定的,也就是中午的所谓“官方价格”,而下午的收盘价以电子方式确定,自2020年3月因疫情关闭以来便一直是如此。LME此前表示,如果最大的几家交易商离开,或是交易商总数跌破六家,官方价格就会自动以电子化方式确定,有可能因此导致交易大厅的永久关闭。


我国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中的场外平台建设情况


2021年底,由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主导的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攻坚战圆满结束,困扰我国多年来的地方交易场所混乱局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阶段,我国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这个体系呈金字塔结构,塔基是数量众多的现货批发市场,数量约5.5万家,中间层是200多家持牌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塔尖是4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连、郑州、上海和广州)。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与期货交易所都是我国多层级大宗商品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的核心功能是场内定价,交易的是标准化的合约,但产业客户的需求是多样化、非标化的,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不匹配:期货合约标准化和企业个性化的需求不匹配;期货市场高度集中和现货市场分散经营不匹配;期货市场单一风险控制方法和企业综合风险管理需求不匹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必须依赖与现货市场相配套的风险管理市场来保障经济转型的平稳开展,仅靠标准商品期货市场难以支撑庞大的现货市场对于风险管理所提出的迫切需求,因此大力发展场外市场,实现随时交割,才能助力中国迈向全球商品定价中心目标。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关系,推动场内场外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


1郑州商品交易所与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共建场外平台



2018年3月30日,郑商所综合业务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国内期货交易所首个场外业务平台。3年来,平台运行平稳,参与主体呈多元化发展,客户参与数持续增长,平台工具日渐丰富,场内外联动性持续增强,业务规模不断扩容。


2019年底,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展棉花仓单点价交易合作,郑商所与棉交中心双方通过“平台互认、信息互通、交易互连、结算互享”,达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效果,也为广大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且符合点价交易习惯的线上交易平台。除此之外,郑商所与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的合作还涉及为实体企业提供融资性服务产品,近几年,随着棉花期货功能高质量发挥,涉棉企业普遍依托期货仓单开展经营活动,但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产业企业的长期难题。银行贷款要求严格,企业急需时,难以获得及时的资金支持,过去标准仓单融资的利率往往超过8%,而郑商所综合业务平台“买断式回购”业务模式的出现,以及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在模式上的深耕,有效缓解了上述难题。


2、上海期货交易所与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共建场外平台



上海期货交易所 “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一主”指期货市场,“两翼”指仓单市场与衍生品市场。上期标准仓单交易平台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期货市场交易标准化与客户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解决了期货交割买方分配的仓单与实际需求不完全相符;期现价格关系不稳定、收敛性下降;客户风险管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相关问题。


上期所与欧冶云商旗下的上海钢铁交易中心开展合作,启动“期货稳价订单”试点业务。该试点业务以“保供稳价”为抓手,通过宝武集团为实体企业提供现货供应保障、上期所为实体企业提供降低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实现“宝武保供、期货稳价”的效果,为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稳健经营保驾护航。


上期所和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合作开通了“浙油中心报价专区”,浙油中心会员企业可通过报价专区,在上期标准仓单平台上发布产品信息,促进产业链信息要素流动,推动油气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这个“报价窗口”,便于价格发现,有助于推动油品现货场外交易。


上期所与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合作是推进期现结合业务的又一重要布局。未来双方共同探索,依托上期所成熟的交易、结算、风险管理及仓单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开放式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提供与期货相关的大宗商品现货与衍生品一站式服务。引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迅捷便利的融资业务,与仓储物流企业合作提供规范、智能、高效的仓储物流服务,开展数据与业务合作,满足不同企业多元化的需求。


3、大连商品交易所与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共建场外平台



大连商品交易所“一圈两中心”战略,“一圈”是指“大宗商品生态圈”,就是交易所搭平台,引入各方资源服务实体产业。“两中心”即交易中心和价格信息中心。交易中心是为大宗商品仓单、实货及衍生品等与大商所场内产品紧密结合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价格信息中心是为汇集期现货市场的即期和远期成交价格的大宗商品价格信息中心。


大商所与浙江海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以价格信息中心建设合作为切入点,更好发挥期现两端功能,推动铁矿石期现货市场联动,助力铁矿石国际定价中心建设。大商所与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共建铁矿石非标仓单业务。北铁中心将依托其超过3亿吨铁矿石现货交易量、500余家会员企业的全球最大铁矿石现货平台优势,逐步推动会员企业参与铁矿石非标仓单市场。双方还将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会员评级和共享互认机制,共同推动期现市场全方位结合发展,促进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


期货交易所的场内市场是一个标准市场,无法完全满足机构多样化的诉求,而场外市场是一个个性市场。海外衍生品市场的场外跟场内的规模是9:1,而我国的场外业务规模刚刚起来,与海外相比,这一块的比例和规模都太小。因此,场外非标衍生品领域是一片蓝海,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在这个领域大有可为。


境外主要交易所近些年来也遵循了场外和场内协调发展的原则。众所周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基本上是一个场外市场,洲际交易所(ICE)原本就是从场外市场发展起来的,而芝商所(CME)也从2008年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场外市场建设上。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做为地方平台与期货交易所相比有一些明显优势:一是非标准化的仓单和实物,产业客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品种的非标化更能提高产业客户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二是区域性定点交割,期货交易所做的是全国市场,在交割领域的交收匹配无法指定交割仓库,这提升了产业客户的交割成本,而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可以实现确定区域,确定仓库的交割。期货交易所重交易,轻交割,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应该在交割环节多下功夫,与期货交易所联动,共同解决大宗商品交易流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以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为主的场外市场的发展路径以及面临的问题


1、发展的路径


(1)、改变以往多数大宗商品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一样无行业背景的散户占主导的情况,2010年国办函〔2010〕23号《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工作指导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禁止自然人和无行业背景的企业入市交易。”近期国内山东省和海南省的监管部门已经明确要求省内交易场所要发展行业背景的客户入市,严禁无行业背景客户参与交易。平台的交收群体一定是产业客户,因此只有把大批量的产业客户吸引进平台,才能提高交收率。


(2)、大力开展非标化交易,期货交易所场内的标准化合约更适用于定价,而大宗商品交易所的非标准化设计才是产业客户交收的主战场,最新版的《山东省交易场所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从事大宗商品,仓单以及非标准化的远期合约等场外衍生品交易。


(3)创新交易模式,比如采用调期交易现货挂牌转售链式交易和寄售交易等具有高交收率的模式开展业务。


(4)搭建完善的产业供应链体系,取得政府的税收仓储等政策扶持,为产业客户开展交割提供便利化的条件。


2、面临的问题


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改革发展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从场内到场外,在建设场内市场的同时,有序扩大场外交易。但目前作为我国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却因为38号文件的某些的规定,发展受到了限制。


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标准化合约等是期货交易所的特点,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并非期货交易所的专利,对地方交易场所的采用不应一概禁止。在严格执行各种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近几年我国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失去了流动性,发展举步维艰。38号文件作为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已经不符合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要求。


随着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攻坚战的结束,我们看到有些省份监管部门已经从原先的注重形式监管变为注重实质监管。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挂牌的产品应具备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监管部门评价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实质要件,一方面应看企业参与度如何,交易产品有没有一定的交割量,产生了多少货物贸易;另一方面应看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是否为实体企业提供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比如物流、融资、信息服务等等。


结语:


随着未来全球经济中心逐步东移至中国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商品交易所也要抓住机遇,通过场内与场外互通,境内与境外互联的方式为我国取得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贡献应有的力量。我坚信,只要我国的多层次商品市场通力合作,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终极目标,担负起身上的责任,我国必定会取得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中创场外商品市场管理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6月,位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内,是国内首个专注于研究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创新服务的智库,其前身是成立于2019年3月的(商品)交易场所创新服务联盟。研究院拥有丰富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行业资源,与众多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银行、清算中心、律师事务所、媒体及软件公司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并为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制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开展项目论证,推广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以及对政策、管理、技术、市场需求等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