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PAC和NFT,我们这两天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这次我们就来谈一下什么是“元宇宙”。
自 2021 年下半年开始,元宇宙仿佛一夜爆火,成为了科技界的“顶流”。这个乍听起来很玄幻的概念成为圈里圈外不断刷屏的存在。看起来,元宇宙似乎是“平地起惊雷”,但实际上这并非一个新鲜的概念。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由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Stephenson)在1992年的反乌托邦小说《雪崩》(SnowCrash)中首创。它是融合VR(VirtualReality)与AR(AugementedReality)技术,在虚拟环境中搭建的“现实世界”,帮助人们实现利用数字分身Avatar在时间依然只能单向流动的世界中进行同步实时交互。
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显示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这样的定义更为完备一些。
在众多与元宇宙相关的技术中,有一个领域实打实地借着元宇宙的东风起飞了,那就是 NFT。有人称其为区块链领域的“新贵”,也有人称它为开启元宇宙世界的密钥。
那么元宇宙和 NFT 究竟有何关系?
通俗来说,NFT 可以构建元宇宙中的基本交易秩序。作为沉浸式的虚拟世界,元宇宙中必须可以进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购物、社交、娱乐等活动。但与现实不同的是,所有数字资产实际都是一串代码,可以无限制地复制黏贴,如何保障私人的数字资产?NFT 提供了一条途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 NFT 可以为你的数字资产确权。
元宇宙中,大到房子小到衣服,只要是可以被用户私人所有,便可以把它铸造成 NFT。NFT 确定了虚拟资产的唯一性和可确权性,利用这一工具,就能有效杜绝仿制品。此外,它还允许用户自己铸造 NFT 并用来租赁出售,进而从中受益,允许用户跨平台转移资产,维护了元宇宙的去中心化。
目前全世界对元宇宙的热捧也是很可以理解的。毕竟在疫情之前经济增长就有所放缓,疫情之后全世界的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还放了很多水。这就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仍然很匮乏,但是市场上又有很多资金,于是市场上多余的资金纷纷流入看上去很有未来的概念。
2021年12月13日,领先的 Metaverse(元宇宙) 基础设施平台Infinite Assets, Inc.(InfiniteWorld)宣布与SPAC公司Aries I Acquisition Corporation达成最终协议,估值约为 7 亿美元 ,合并后的公司预计将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上市,股票代码为“JPG”。合并后公司将获得高达1.71亿美元的SPAC资金,包括两家公司持有的现金和价值 9300 万美元的 InfiniteWorld 拥有的加密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国内已经有项目方把“元宇宙+NFT+SPAC”这套组合模式尝试在地方交易场所去落地应用,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该模式集流量,投机和去泡沫于一身,那将是一把多么锋利的割韭菜镰刀呀。
近几年,中国相关行业还并没有走出“美国创新,中国跟进”的大圈子,元宇宙出来之后,作为在美国初步验证的机会,国内也在看准时机继续跟进。新事物的诞生必然伴随新的风险,就像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伴随道德和伦理的争议,需要重申的是:技术本身无罪,关键是懂技术的人向善还是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