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结算方式的不同,全球贸易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易货贸易与现汇贸易。两者的主要区别,就是用不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易货贸易是指在换货的基础上,把等值的出口货物和进口货物直接结合起来的贸易方式。传统的易货贸易,一般是买卖双方各以等值的货物进行交换,不涉及货币的支付,也没有第三者介入,易货双方签订一份包括相互交换抵偿货物的合同,把有关事项加以确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较多的是通过对开信用证的方式进行易货。
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由于外汇严重不足,很依赖易货贸易。像1974年邓小平重回政治舞台时,准备出访纽约,整个中央政府找遍银行,发现外汇金库里空空如也,能凑足的只有3.8万美元,这可是中国高级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却几乎连一张头等舱的机票都买不起。
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当时进口设备、技术也没有钱,怎么办?也是先把设备运进来,记到账上,等产品加工好了之后再运出去,用这种“补偿贸易”来作为低端制造业的起步。实际上也是“以货易货”的方式。
等到中国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之后,易货贸易方式在中国跨境贸易体系当中就逐渐边缘化了。因为,以物换物有一个非常的大缺陷,就是你能换给我的,并不一定就是我想要的。只有双方都正好需要对方的商品,交易才能实现。所以它的交易成本特别高。而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看中啥了直接就可以用现金支付,简单又方便。所以,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中国的跨境交易的主流早已变成了现汇贸易。
目前的“以物换物”,主要集中在跟俄罗斯、东盟、蒙古等边境贸易中,跟我们的邻居们做点小生意。国家没有明文鼓励,企业巨头也不会积极参与。然而,在今天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中美脱钩之势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中国的出口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不仅如此,如今的欧美正在抛弃WTO另起炉灶,签订了很多双边、多边自贸协议——比如说这两年的CPTPP、欧日自贸区。随着这些自贸协定的深入实施,其他国家的产品可能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替代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急需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尤其是那些中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虽然数量庞大,但绝大多数地方从中国进口的规模并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极度缺乏“外汇”。人家那些宝贵的外汇,可能第一时间会拿来进口粮食,维持国内最基本的社会秩序,接下来还要省吃俭用,匀点出来到欧美国家进口一流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工业升级。最后花在中国身上的钱,并不多。
对于中国来说,过去投资拉动的模式已经走不动了,内需则还需要时间培育。出口仍然是我们拉动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把人类历史上最原始、最传统的贸易方式重新拉回经济的中心舞台,其实也是为了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为中国的产能过剩开拓出更大的出口。
易货贸易唯一的问题就在于交易成本过高、信息不对称。不过,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这个问题也是有望通过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来缓解的。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开展跨境易货贸易的优势在于:一是可以让交易流程更为简单,避免了繁琐的交易链;二是有效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同时有助于企业拓宽销售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清理企业债务;三是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由于货币结算(通常是美元结算)引起的政治风险和汇率变化问题引起的经济风险与贸易摩擦。
互联网的发展为跨境易货贸易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态,电商能实现的功能大宗商品交易场所都能实现,电商所不具备的金融属性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也具备。总体来说,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发展跨境易货贸易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衔接,进一步提升我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