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微信
​​研究院公众号
胆大包天!被吊销牌照的地方交易场所继续非法集资开展交易
来源: | 作者:原创 | 发布时间: 2022-03-20 | 135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年底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攻坚战结束,在这前后各省都陆续发布了取消资质的各类交易场所名单,这其中有两个省份三家已被明确取消资质的商品类交易场所居然大摇大摆的开展起了严重违规违法业务,证监会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严厉打击以交易为名,行融资之实的行为,特别是非法集资的行为已经严重触碰了国家防范重大金融风险的红线。


非法集资作为社会毒瘤,对党和国家、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着极大的危害。概括地讲,非法集资主要有以下三大危害:


一是严重扰乱金融秩序。非法集资以高回报为诱饵,假借各种名目骗取资金,涉及的资金量大,涉及面广,严重冲击正规金融机构合法业务,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是严重损害群众利益。非法集资案件高发频发,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诱惑性,导致涉案集资参与人人数众多,其中中老年人占较大比例。由于案件侦办和追赃挽损难度大,集资参与人很可能血本无归。依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国令第247号)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因参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受到的损失,只能由参与者自行承担,政府不能用财政资金替他们买单(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损失自行承担)。


三是严重影响政治安全。非法集资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非法集资活动往往以“响应国家政策”等名义,行违法犯罪之实,既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更增加各地政府维稳压力。部分集资参与人为减少损失,恶意污蔑党和政府,挑唆参与非法集资群众采取违规违法方式维权,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境内外敌对分子借机煽动、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政治安全构成严重影响。


地方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非法集资往往有一定的实物和商品,但是会通过控制操作平台价格,将某些业务包装成理财产品向社会公众出售来非法吸纳资金,并承诺较高的固定年化收益率。


在大宗商品交易场所非法集资案件中,涉案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昆明泛亚通过金属现货投资和贸易平台,自买自卖,操控平台价格,维持泛亚的价格比现货市场价高25%—30%,每年上涨约20%,制造交易火爆的假象,然后借此包装所谓“日金宝”等诱人的高收益产品。但实际上每年涨价20%只是为了让泛亚的价格永远高于现货市场价格,因此也永远不会有真正的买方,并没有带来实际增量资金;而交货商也因此不需补交保证金,投资者年化13.5%的日金宝理财收益,都是自己的本金或者新增投资者的本金。当新增资金放缓或者停止进入时,整个体系就会崩盘,投资者基本血本无归。泛亚模式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委托日金费和短期回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2015年12月,昆明泛亚兑付危机爆发,涉及28个省份的22万人,非法集资金额总计超过430亿元,上千名泛亚投资者聚集在证监会门口集会抗议。

2021年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虽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是外部风险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潜在风险挑战仍然存在,防控金融风险不能有丝毫懈怠,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应提升政治站位,严格防控非法集资、非法代币等金融风险,全面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全局性和主动性。一是专注主业,严格遵守地方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和防范非法集资等相关政策要求。二是筑牢堤坝,守住红线。三是要以合规为底线,推动交易场所规范化可持续和发展。四是金融创新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要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