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评价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是否成功,除了其在线下通过整合供应链对实体产业的支撑外,还有一个重要指标“交易额”,本文所说的交易额是指“带票”交易额,因为发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真实贸易发生的背书。通过长期对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行业的观察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想快速提升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带票”交易额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地方税收政策吸引国内大宗商品贸易商来平台注册交易,这种方式主要开展地区有舟山、厦门、青岛、济源和海口等;二是通过“扩销交易”,也叫“融资性贸易”的方式来吸引大型国企、央企以及大型贸易商来线上交易,主要开展地区有青岛和张家港等。
本篇文章,我们简单来说一下“扩销交易”。融资性贸易自从能够给国企做大营收、争取利润的功能开发出来后,差不多十多年了,屡禁不止,明的暗的,央企、地方省属、市属、县属国企,都在开展,特别是经济性不好、疫情肆意的背景下。融资性贸易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国企角度分析;
国企做大营收,主要是为了再融资、成为500强、地方GDP增长等几个原因。如果靠正常的业务想迅速做大,在现在经济和疫情下,太难了。针对B端客户的营销,都有很多的猫腻和利益输送,得天天当孙子,国企又不可能干这个活。国企融资性贸易的核心本质是,通过利用国企的融资成本优势,将相对较低成本的资金,输出给资金成本较高的民营企业。
2、从银行角度分析;
银行作为资金端,虽然资金成本最低,但由于对贸易,对“物”的不熟悉及缺乏有效评估及监控手段,更多的还是会通过授信的方式围绕核心企业,特别是国企来开展金融借贷业务。自从银行被钢贸、青岛港等事件,受伤太大,整个银行业对这块其实都不太感冒。
3、从融资企业角度分析;
在现实情况中,由于一些贸易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信,很难从银行通过自偿性的贸易融资解决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自身资金需求,其中一个办法便是通过与拥有良好银行信用的国企合作,让国企加入贸易链中,以国企名义与客户签订贸易合同,取得银行融资,销售货物后返还一定手续费给相关国企。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融资性贸易要放到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来开展:
1、通过把线下业务搬到线上来交易,优化了交易流程,全程对电子合同的签订和票据的流转进行管控,降低了传统业务的风险。
2、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作为第三方平台不介入具体的交易环节,具有很强的公信力,企业在线上的所有合同、票据和资金流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更有说服力和可靠性,这有助于企业尽快拿到金融机构的融资。
3、扩销交易舍弃传统的客户资金三方存管系统,与银行合作通过资金结算系统的再造,完美的解决了买卖双方票据财务处理无法一一对应的问题。
4、扩销交易的资金结算系统还有一个特点,不需要企业把钱放到交易场所在银行开立的第三方存管账户,交易场所只负责交易信息管理、银行负责处理资金的合作模式,确保每笔交易的资金流、信息流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