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国内很多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交易模式的创新是被动式的,伴随着监管政策的要求,这种被动创新更多的是为了规避监管,不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实体产业,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核心功能之一是交易,但如果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以交易为切入点会面临很大的难度,一是大宗商品特别是金融能源和化工的产业客户需求比较多,很多都是非标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为了提高盘面流动性,稍有不慎交易模式就违反了38号文件以及《期货和衍生品法》的要求。
如何“引流”产业客户?成为现阶段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难题。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急需解决产业客户为什么要到线上来交易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先提供各种服务产品,再去带动产业客户线上交易。
服务模式一:供应链金融业务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要服务实体经济,就要服务好产业客户,产业客户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社会顽疾,在经济换挡期,尤为如此。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在2020年2月17日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市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鼓励大宗商品类交易场所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企业扩大再生产,要么通过内生式积累,要么借道民间高利贷。年化8%-20%之间的融资成本,成为传统金融的盲点,也因此成为金融创新的主战场。供应链金融最大创新在于填补8%-20%的融资利率空白,打开中小企业融资阀门。理论上银行是中小企业最理想的融资对像,成本在6%-8%之间。但从收益风险配比角度看,银行更愿意将资金大门向大型企业敞开,而不愿承受过高风险。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在27%左右,高企的融资成本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减少了中小企业的投资,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发展。8%-20%融资服务的空白,背后折射的是金融服务的结构性缺失,以及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所要求的不合理的过高风险补偿。
供应链金融并不是新话题,近几年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也通过自身与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这种增值服务一方面为供应链各参与者带来价值,另外一方面也增强了交易场所自身竞争力,增加了客户粘性。
交易场所基于其掌握的中小企业的交易信息、供应链信息,以及对交易产品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控的新手段。交易场所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作为其金融信用的补充,从而降低了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主体授信的考察,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和网络信息披露等方式控制贷款风险,缓解了交易场所会员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交易场所电子信用评价体系建立提供支撑。
服务模式二:融资性贸易
通过“融资性贸易”的方式来吸引大型国企、央企以及大型贸易商来线上交易。从国企角度分析,国企做大营收,主要是为了再融资、成为500强、地方GDP增长等几个原因。如果靠正常的业务想迅速做大,在现在经济和疫情下,太难了。针对B端客户的营销,都有很多的猫腻和利益输送,得天天当孙子,国企又不可能干这个活。国企融资性贸易的核心本质是,通过利用国企的融资成本优势,将相对较低成本的资金,输出给资金成本较高的民营企业;从银行角度分析,银行作为资金端,虽然资金成本最低,但由于对贸易,对“物”的不熟悉及缺乏有效评估及监控手段,更多的还是会通过授信的方式围绕核心企业,特别是国企来开展金融借贷业务。自从银行被钢贸、青岛港等事件,受伤太大,整个银行业对这块其实都不太感冒;从融资企业角度分析,在现实情况中,由于一些贸易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信,很难从银行通过自偿性的贸易融资解决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自身资金需求,其中一个办法便是通过与拥有良好银行信用的国企合作,让国企加入贸易链中,以国企名义与客户签订贸易合同,取得银行融资,销售货物后返还一定手续费给相关国企。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作为第三方平台不介入具体的交易环节,具有很强的公信力,企业在线上的所有合同、票据和资金流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更有说服力和可靠性,这有助于企业尽快拿到金融机构的融资。另外,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与银行合作通过资金结算系统的再造,完美的解决了买卖双方票据财务处理无法一一对应的问题。
服务模式三:搭建货物存储体系
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为例,目前LME的库存受控于“四大巨头”,即世天威、Pacorini(嘉能可旗下仓储公司)、MITS和Henr Bath。这四家公司现在运营着505家LME注册仓库,占仓库总数的76%,其中三家的东家都是交易商,这四家仓储巨头低调而神秘,公开资料匮乏,但却是大宗商品领域极为重要的市场玩家,值得深入研究。其他包括麦格理银行、Orion Finance、巴西投行、巴克莱等金融玩家也纷纷马不停蹄的跻身LME仓储业务。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