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2019年9月27日,商务部、人民银行等12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平台经济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平台经济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集聚资源、便利交易、提升效率,构建平台产业生态,推动商品生产、流通及配套服务高效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近年来,发展平台经济成为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流通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意见的出台是为了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商品市场以发展平台经济为重点开展优化升级。
从平台经济视角看地方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思路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杨波
平台作为一种业务模式,早已存在于众多的企业与社会组织之中。近 20 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平台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业态已横跨诸多产业门类,并使得平台型企业的业务规模呈现几何倍数地增长。平台经济作为服务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其作用和影响力正日益显现。
一般而言,平台经济依托于虚拟或真实的交易场所,能为双边(或多边)客户提供交易信息和交易机会,是一种促成双方(或多方)实现交易并由此产生经营效益的新型经济形态。国外关于平台经济的研究通常是在“双边市场”的内涵下进行的,认为平台实现了市场信息的集聚和交易的集中,平台双边使用群体通过使用平台使彼此受益,从而形成平台经济。国内学者史健勇认为,平台经济是指在平台运营者、平台参与者以及平台运行规则三大要素构成的基础上,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由平台运营者遵循“一方投入多方获益”的运行规则,系统地开发、集聚要素资源,在让平台参与者获益的同时,也开发出让自身可持续增值商业模式的经济形态。平台经济往往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通过整合平台参与者等各方力量组成新的经济生态系统,使参与者之间通过平台进行便捷的信息沟通和经贸活动,能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平台经济具有开放性、共享共赢性、集聚辐射性等特征,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平台经济的历史演进
史健勇根据平台经济类型出现的先后,将平台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实体商品集散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平台经济
集散地平台经济指的是作为实体商品的集散地、批发地和交易地而产生的平台经济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为: 以城市为中心,以贩运贸易为主要商业形式。例如上海从解放前到现在一直是我国实体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解放前上海有批发企业8300 多家,占全国三分之一,大批发企业还在各产地设采办货庄,同时全国各地批发商在上海设立的申庄多达 2000 余家,上海还有 30 多个行业间互通有无的茶楼市场,和20 多个商品交易市场,上海批发业十分发达。解放后直到 80 年代初期,上海日用工业品占全国供应量的 60%左右,以后随着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在全国的比例逐渐下降,到1989 年只占 40%,但在全国的影响仍然是最大的,仍然是中国最大的购物天堂。因此,直到今天,作为实体商品的集散地的平台经济在上海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以提供服务业实体平台为表现形式的平台经济
服务平台经济主要是通过平台提供服务,而产生效益的平台经济,其主要特点:服务可以脱离有形的产品,但不能脱离企业;服务的价值,取决于企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程度。这种满足程度体现在服务套餐上,并驱向于需求的等价,而不是质量和数量的等价;服务的价值是不可积累的。服务型平台经济是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产生的,比如上海的金融平台经济(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产权交易平台以及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等)、会展平台经济(比如包括会展经济、车展基地、服务外贸基等),随服务平台经济的不断集聚和深耕,上海逐渐成为我国的金融、贸易中心、会展中心。
(三)以提供信息虚拟平台为最新表现形式的平台经济
狭义的平台经济指的就是网络信息平台经济。网络信息平台经济主要指利用互联网构建虚拟空间,提供网络平台服务而产生经济效益的平台经济,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网络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增,成长快,其核心是用户体验。比如大众点评网、淘宝、当当网、东方钢铁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另外,形形色色的团购网站也如雨后春笋后的出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网络信息平台经济将是我国各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抓手,是应该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二、平台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平台经济通过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有效实现多业务综合集成、产业链整合并购、业务流程变更、新业态成长,充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而加快生产要素整合、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创新商业模式,最终提升社会整体生产效率。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服务范围与服务功能最大化
平台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较实体平台范围更大,且往往没有空间局限,实现了虚拟平台的服务范围最大化,另外,平台可能已经同时具备了交易、信息、融资、创新等功能,实现了平台服务功能的最大化,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价值增值最大化
一是通过免费提供专业化服务获得平台经营权,实现参与者集聚并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价值增值;二是通过资源整合,让用户获得更多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在提供相同产品和服务的同时直接降低用户成本,使价值增值;三是通过优化服务能力,扩大原有业务的边际收益,实现价值增值;四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降低了平台运营的维护成本和服务成本,获得自身价值的增值。
(三)平台开放的最大化
一是将“准入门槛”降低甚至取消以吸引更多的平台参与者,实现平台要素的充分集聚;二是开放标准接口,吸引各类供应商、消费者,甚至是一些平台企业加入并提供各类应用软件,实现供应商、平台运营企业和参与平台的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整合;三是订制过程开放,供应商、消费者均能够参与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实现平台的高度开放。
(四)运营市场多边化
运营市场往往涉及两组或多组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且消费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间接网络外部性,即一类用户从平台获得的收益取决于使用平台服务的另一类用户的数量,另外,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以及免费搭车等问题使两类不同的消费群体很难将他们相互之间产生的间接网络外部性内部化,平台即通过内部化间接网络外部性而获取利润。
(五)资源集聚高效化
通过吸引上下游企业和信贷、融资、咨询、物流、孵化等各类专业服务企业入驻,加快平台经济集聚区建设和成果转化,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产生集聚和辐射,同时提高平台参与者的经济创造力,使平台运营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因此,平台经济一旦在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发展起来,它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产生较快的资源集聚效应。
三、商品交易中心的平台经济特征与发展思路
商品交易中心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具有比较典型的平台经济特征。平台经济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是平台经济的重要特征。平台的规模越大,意味着拥有越多的买方或卖方客户资源,越能给卖方或买方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并降低搜寻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参与。客户资源的增多,也会使平台运营的平均成本降低,规模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平台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任何一方用户的参与都会影响到市场中其他用户的利益。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具有明显的平台外部性特征,而且是正的网络外部性,越是规模庞大、交易活跃的市场越能吸引市场主体的参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基于互联网生存和发展,能有效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区域、全天候交易,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一方面,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具有成员外部性,一方用户数量会促进另一方用户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具有用途外部性,随着使用相同平台产品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每一名用户承担的交易成本会持续下降,使用效益会不断提升。为了使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更好地发挥平台经济作用,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做大做强市场,提高平台集聚力
消费者对平台中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量在平台构建初期的增长是缓慢的,但随着平台规模的扩大,消费量呈指数级增长,呈现出很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的网络经济效应。这一方面说明了平台经济一旦发展成熟以后,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威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引擎作用,因此,平台经济极有可能成为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之一。这应该引起我国政府决策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另外一方面,鉴于平台经济在初期增长缓慢,政策制定者要对其有足够的耐心,不能“三分钟热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培育和持续的支持,要对平台企业在成长的中期进行财政支持。一般说来,在平台发展,企业自身也能进行融资,政府也会进行帮助,但而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对平台企业的中期财政支持更为重要。很多优秀的平台企业,因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受到资助后,凭着网络经济的快速扩展优势,快速成长,但目前的财政,主要在企业运转初期对其进行资助,在其快速提升时期且同时现有成熟的大平台企业进行竞争的时候,鲜有财政资助,而这恰恰是企业突破瓶颈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时候,有很多平台企业由于这个原因未能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慢慢趋于平庸甚至退出竞争市场。因此政府应设立平台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财政支持,尤其是在发展中期进行重点支持,并逐渐加大对平台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重点支持发展条件较好、发展基础雄厚、发展前景广阔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其平台辐射力和影响力,促使其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市场,更好地发挥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搞活流通、风险规避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破除地方保护等阻碍资源流动的制度和体制障碍,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之间进行兼并重组,促进平台整合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促使资源向优势平台集聚。
(二)促进市场创新,引导平台错位竞争
建立和完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设立的审批制度,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促进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之间的有序竞争,保持行业竞争处于有效竞争的状态。引导和鼓励立足地方经济和本地优势产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以实现平台之间的错位发展。鼓励和支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品种、交易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品种。立足现货流通商品进行交易模式创新,在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中间地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在非标准化的远期、掉期、期权等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三)拓展平台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建立与完善涵盖现货、远期、期货的比较完备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形成全国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地方性市场等多层次市场协调发展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格局,提高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主动对接和服务市场客户,吸引包括生产厂商、消费厂商、行业和贸易厂商等的交易主体的广泛参与。立足市场需求提高市场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交易市场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交易、投融资、信息、仓储、物流、价格发现、风险规避等平台功能,不断拓展平台新功能。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对接,建立大宗商品综合性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编制相关标准,提高市场资信水平和促进市场一体化。加强网络、通信、交易软件等相关技术支持,提高交易便捷性和资金安全性。
商品交易中心应从平台经济的视角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集交易、融资、信息、仓储、物流、价格发现、风险规避等功能于一体。要实现这些功能,交易中心应通过构建先进的电子交易系统、完善的市场服务网络,联接起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与投资者,将分散的、线性的产业链条,整合成集中的、立体化的产业平台,实现产销对接,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企业通过商品交易中心进行商品交易,可以增加销售渠道,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减少原材料供应的不稳定性,降低库存成本、融资成本和因贸易不确定性产生的其他管理成本。通过提高供需信息透明度,产、销、需各方能够准确地了解市场环境,做出理性决策,促进相关商品产业链良性运行,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