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微信
​​研究院公众号
王在伟:近期国内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行业全面复苏的原因
来源: | 作者:原创 | 发布时间: 2021-10-19 | 260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是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国际化、市场化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建设可以有效撬动全球资源,帮助中国制造业企业更好地向国际市场传递供需两端信息,减少在国际贸易上的交易成本,国际大宗商品的资源配置、相关规则制定、价格生成及发布最终实现中国在国际采购与定价上话语权的提升。

 

近期政策的激励

 

202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方案明确要求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到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方面,行动方案提出了诸多全新要求,如推动商品市场创新发展、引导平台企业健康发展等。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行业经过近十年的连续清理整顿,基本肃清了行业的乱象,国内各地区留给纯投机交易场所的空间已经没有了。国内很多地区截止到10月底就要求完成大宗商品类交易场所的清理整顿。现阶段剩下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主要工作是巩固原有合规业务和开拓适合自身服务实体产业的新模式。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强调说我们要完善市场建设,我们要有各类市场,包括大宗商品的交易场所,通过这些交易场所来获得大宗商品在国际上的定价权。

 

复苏深层次原因

 

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行业的复苏和发展的原因,一是,我国现货与期货市场之间沟通和互动不畅,期货交易所标准交易与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大量拥有“非标准品”的客户无法被纳入大宗商品市场的期现网络,是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原因。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期现市场的有效融通,也正是建设我国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的一个基本目标;二是,目前来看,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与期货交易所之间在业务层面暂时并不存在冲突。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更多是满足了交易所标准化产品之外对同一商品更为个性化的交易需求,与期货交易所现有产品形成了一定互补效应。同一标的的不同产品形成了分布式、区域性的定价影响力。例如,吉林玉米批发市场形成的玉米价格在河北、山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形成的定价参考能力则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我国宏观经济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必须依赖与现货市场相配套的风险管理市场来保障经济转型的平稳开展,仅靠标准商品期货市场难以支撑庞大的现货市场对于风险管理所提出的迫切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就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力发展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意义非同寻常。中国战略转型期已经从主要依靠增量投入转向存量调整,盘活存量就会带来新的增长点。市场的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借助于互联网向大宗商品电子化交易发展,就是现货市场转型升级的表现,可以促进经济转型、金融转型、社会转型。商品衍生品市场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商品衍生品市场可以提高实体经济流通效率、降低社会资金占用和运行成本。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可以实现期货与现货对接,场内与场外对接,线上与线下对接,境内与境外对接,这是提升我国在国际商品市场定价力的基础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