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微信
​​研究院公众号
海南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来源: | 作者:原创 | 发布时间: 2021-12-17 | 17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年12月16日,海南省召开《海南省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规划中重点提出要丰富与国际规则和制度体系相接轨的要素市场体系。依法依规加快建设海南国际清算所、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推进国际能源、航运、产权、股权和大宗商品等交易场所国际化发展。


“支持建设国际能源、航运、产权、股权等交易场所。”这是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的有关海南交易所建设的内容。创设各类交易场所,是海南全力打造国际化要素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海南自由贸易港集聚的重要抓手。其发展情况及制度创新,深受各界关注。在利好政策刺激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下,海南“6+3”类交易场所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海南现有9家交易场所中,除了新设和改造的几家,另有碳排放权、航运2家在加快筹建中。2021年上半年,海南的交易所累计成交额同比增加18.39%,大宗商品类现货交收率超过99%。充分发挥了交易场所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和海南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提出加快建设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和热带农产品、知识产权、文化艺术品等交易场所。

 

具体规划:


一是探索交易场所国际化。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交易所和产业集团作为交易场所的战略股东,吸引非居民参与,集聚交易资源,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国际化交易场所,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2021年1月4日,海南省金融局已经印发了《非居民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交易场所特定品种交易管理试行规定》。

 

二是交易场所国际化建设将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原则发展。推动有序发展,条件成熟一家建设一家,并逐步建设完善国际化、差异化、市场化的海南交易场所体系。2022年底前完成国际化改造;2025年底前在部分领域建成区域有影响力的交易场所。


谈到海南要素市场建设,中创场外商品市场管理研究院秘书长王在伟认为:要加快建设海南国际清算所,打造我国大宗商品场外市场集中统一交易和清结算的金融基础设施。推动设立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积极推进国际能源、航运、产权、股权和大宗商品等交易场所国际化发展,推动非居民按照规定参与要素市场的交易和进行资金结算,逐步扩大交易规模并提升行业影响力,发展符合海南实际的差异化、国际化、集团化要素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今年7月份,王在伟秘书长集中走访了海南省多家交易场所,在与海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以及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座谈交流中对各交易场所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海南各类交易场所中,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作为海南自贸港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已得到中央和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以大宗商品为例,我国交易市场面临现货贸易市场和衍生品交易市场相对独立,现货企业与衍生品交易市场参与者缺少联系等问题。期货的标准化特点难以满足企业的差异化要求,加上高额初始保证金要求和频繁的追加保证金操作,以及单一价格风险、交易时间的局限等,都需要有场外定制的产品作为期货的补充。因此,大宗商品交易场所需要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寻找独特的发展道路,从满足实体企业贸易往来、资产激活和风险管理等需求出发,以管理交易场所各类参与主体风险为主要路径,整合金融机构和新兴科技手段,建立一个同时服务于现货贸易和场外个性化衍生品交易的综合性交易平台,以降低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